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mdash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面包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ldquo五四&rdquo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ldquo荒郊&rdquo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ldquo三&bull一八&rdquo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他写作《背影》等散文,&ldquo意在表现自己&rdquo,展示&ldquo人生的一角&rdquo,开展对人生的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ldquo觉得心上的阴影&rdquo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ldquo九&bull一八&rdquo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ldquo一二&bull九&rdquo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ldquo爆出个新中国&rdquo,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1947年他又冒&ldquo坐牢&rdquo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他集成一副&ldquo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rdquo的对联勉励自己。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ldquo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rdquo,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先生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ldquo游丝&rdquo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1924年以后,他也曾写出一些激情如&ldquo火山崩裂&rdquo的文章,比如&ldquo五卅&rdquo惨案后写的《血歌》,亲身参加&ldquo三&bull一八&rdquo请愿后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从20年代后期开始,朱自清躲进书斋,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一种谨严的学者生活。他在《那里走》一文中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ldquo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目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rdquo 抗战胜利了,朱自清热切地希望&ldquo有血有肉的活中国&rdquo早日出现。可是,国民党政府再次挑起内战,把血淋淋的屠刀砍向人民。1945年,昆明发生&ldquo一二&bull一&rdquo惨案,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相继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闻一多,残酷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朱自清先生,他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ldquo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为一多安全担心。但绝未想至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rdquo自此以后,朱自清更加坚定地战斗在争取民主与解放的道路上。1947年2月23日,参加签名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5月24日,签名呼吁和平的宣言,并亲访各学院教授征求签名。1948年3月,朱自清胃病复发,病情日趋严重4月12日,清华教授为&ldquo反饥饿,反迫害&rdquo而罢课,朱自清扶病参加,是宣言起草人之一6月18日,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8月初,病情恶化临终前,朱自清仍谆谆嘱咐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ldquo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rdquo&ldquo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