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冬至福饺
吴利强
饺子可以天天吃,但冬至吃饺子有特别的讲究。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形状像元宝,含有发财的寓意,吃水饺就是期盼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来。民谣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不管出于怎样的认识,我们单位的同事每年吃水饺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几天前,热心的杨姐就告诉我,下周一冬至,别忘了大家一起吃饺子呀。多谢杨姐的提醒,恍然间,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又是一年。眼前不禁浮现出往年吃饺子的情形。下班后我们时常吃外卖的七八个同事聚到杨姐的灶房挽起袖子齐动手,淘菜的、剁馅的、揉面的、擀皮的、包饺子的,各显所能。大家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还有些喜欢“显摆”的同事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把大家劳动和吃饺子时的欢快场面拍下来,然后上传至QQ空间或微信圈作为永久的纪念。不知道今年怎样的安排,我连忙问杨姐有什么需要,比如买一些现成的饺子皮,这样就省事多了。可杨姐说今年大家只管来,其它的她会准备好的。
星期一中午下班,我们如约而至。刚一走进杨姐的房间,嗬!一张四方餐桌上早已摆满了包好的饺子。见此情景,我不由自主地戏谑道:“几位大姐半夜起床包的饺子吗?”凑巧,旁边一位同事接住话茬说:“那你准备怎么感谢你杨姐呢?”我笑嘻嘻地说:“为了对得起杨姐的辛苦,我打算多吃几个饺子!”随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推荐阅读:随笔:冬至福饺
说归说,我总得干些活儿再吃吧,要不,那该多不好意思嘛。看着餐桌旁还有未包的饺子皮和拌好的半盆馅子,我便顺手包起饺子来。今年包饺子很省事,饺子皮是买现成的,只有两样的馅子是杨姐自己准备的。她怕大家口味不一,就做了两种馅子:一种是韭菜大肉的,一种是萝卜大肉的。大家包的饺子也形状各异:月牙饺、三角饺、波波饺、元宝饺、钱包饺、鱼形饺、麦穗饺。看着各式各样的饺子,大家又免不了一番评判:谁究竟才是真正的巧手媳妇和模范丈夫呢?一看便知。
不经意间,我们又说起了儿时吃饺子的情形。过去七八十年代,人们大都不富裕,家庭条件困难,一年里能吃到几顿臊子面都是稀缺。因此,一直在温饱线上打转转的我们就不得不对过年过节抱着急切的盼望。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这几天里我们才可以破天荒地开开荤,解解馋。
每逢冬至这天,姐姐、弟弟和我都小馋猫似的跟着母亲跑前跑后,而且特别殷勤地帮着母亲干着干那,目的就是尽快能吃到香喷喷的大肉饺子。虽然母亲从县城割回的大肉并不多,剁碎后搅和在韭菜或萝卜馅中几乎找不到,但那毕竟是一次带着荤味的肉馅呀!最有趣的是,在包饺子时,母亲会特意在三个饺子里包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等饺子煮熟后看我们姐弟三个谁能吃到这些硬币,如果谁吃到的硬币多,谁就会在来年很有福。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准私自从锅里捞饺子,而是由母亲一勺一勺地分给我们。开始吃饺子了,我们一面急切地期盼着奇迹的出现,一面小心翼翼地慢咬细嚼,仔仔细细地品味着,好像一不留神,美味和福气会不翼而飞。及至吃到了硬币,我便欣喜若狂,用手高举,对着母亲和父亲喊:“妈妈爸爸你们看,我多有福!”此时的母亲准会笑逐颜开,并且连连夸赞:“我儿有福,我儿有福,你也是爸妈的福!”童年呀童年,有多少美好的回忆至今让人留恋不已。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人们一直沿袭至今,这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节日”,更是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
作者简介:
吴利强,陕西陈仓人。本科学历,系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教育》兼职编辑、宝鸡文学网散文版版主,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语言文字报》《华商报》《教师报》《文化艺术报》《自学考试报》和《宝鸡日报》等,曾获得旅游文学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十大优秀作品奖”、秋月文学网第一届文学大赛二等奖和宝鸡文学网第四届年度文学奖·散文奖等。